查看原文
其他

纪念 | 沈公与我:《读书》人忆沈昌文

《读书》编辑部 读书杂志 2022-11-12





与沈昌文先生熟识的人,常常尊称他为“沈公”。在他们眼中,沈公执掌下的《读书》杂志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,沈公本人也如同一位思想文化届的“精神领袖”。《读书》原编辑扬之水形容说:沈公就像是家长,是当日《读书》的灵魂,他用特殊的方式引导我们走向成熟。

 

2019年,时值《读书》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之际,我们曾邀请40位跨越老中青三代的《读书》作者,谈了谈《读书》以及自己最新学术观点,形成了“读书无禁区”纪念专题。这其中,有多位学者都提到了与沈昌文先生交往的故事。

 

三联中读筛选了7位学者的声音,听听他们和沈公的回忆,是否都像沈公希冀的那样,有着感情上的交往、对话和了解呢?



沈昌文

著名出版人

三联书店前总经理

《读书》前主编


我在多少年的出版生涯,主要的一条,就是和我亲爱的作者和读者,建立一种感情上的交往和联系,这样我们能够更好的对话和互相了解,这是我做出版工作的很重要的收获。




《读书》原编辑  /  扬之水

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


《读书》时常听老沈说的一句话玩笑话是,想要征服作者的心,先要征服作者的胃……就在这样的生活中,《读书》成了我的另一个家。沈公是家长,共事的诸位同仁便是最好的姐妹。沈公是当日《读书》的灵魂,他用他特殊的方式引导我们走向成熟。虽然有过牢骚、怨气甚至泪水,但更多是愉快,是在愉快的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理解和诚挚的友情。



哲学教授 刘东

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

当时的《读书》每月20几号都有个读书日,沈昌文先生会弄一些西点,我们就喝着茶吃着西点,和往来的人们聊天,谁见了你都会谈你上一期写的那篇文章,当时的阅读非常共享。



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 崔之元

我想应该是1994年还是1996年,我有一次投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《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》。寄给《读书》以后,当时《读书》的主编沈昌文先生,他思想非常开放,我想他也不一定同意我全部的观点,但是他觉得有助于启发,很快就全文发表,没有一点修改。





著名艺术史学者 尹吉男

中央美术学院教授

因为我做文化时评,不能拖得时间久,不然所谈的现象就消失了。当时基本可以做到当月发生的事情,在当月的《读书》就可以见到,是新鲜的,与当时的现象可以有互动。这非常难得,使得阅读效果非常好。沈昌文先生是很有经验的老编辑,他非常用心。





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 / 许纪霖

历史系博士生导师


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,《读书》杂志的主编沈昌文先生曾经有句名言,他说,你可以不读书,但不可不读《读书》。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,但在那个时代,确实是这样。





经济学者/ 高林

注册会计师,国有商业银行高管 

1986年,我有幸认识了当时《读书》杂志的主编沈昌文先生,在沈先生那里,我更近距离观察了《读书》,我当时想,《读书》体现了一种精神,这种精神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。沈先生主编《读书》时写的编后语题为《阁楼人语》,后来汇集成书出版。沈先生说他非常留恋老上海的四马路,学徒的时候常去四马路的书店看书。许多文化人,包括三联书店的前辈们都曾在书店的阁楼上工作。许多思想,许多作品,都是在这些阁楼上产生的。四马路,就是今天的福州路,我曾去寻访过福州路上的书店遗迹,也查阅过一些资料。我想四马路上的阁楼和今天的《读书》编辑部有许多神似的地方。堆满书和书稿的狭小空间,还有埋头工作的编辑,当然,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产生和传播的思想。我曾经多次和沈先生请教,主持三联书店和《读书》杂志多年来有什么经验可谈,他总是笑而不答,也没有具体讲过。但他总是让我和一些朋友去看《阁楼人语》。





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统
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前研究员


我看过当年《读书》杂志的主编沈昌文先生的回忆录,一个杂志办得好,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有一种信念和抱负。要把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,最有价值的学术,通过杂志媒体转达给全国各地的读者,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。


(感谢三联中读提供音频与文案)

编辑 / 杨菲菲 郭译心 徐曼馨 张译丹 

音频剪辑、口播 / 张熠佩

设计/ 张敏佳

  沈公画像/三文鱼啊喵 

沈昌文音频由草鹭文化授权使用




©文章版权由《读书》杂志所有

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




相关精彩文章


⬅长按二维码

购买本期杂志




扫码关注我们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